(接昨日本報A16版)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這是習近平37歲時填寫的《念奴嬌·追思焦裕祿》中的句子。這句話,既是青年習近平對焦裕祿精神的理解,也是他從青年時代就植根於心中的堅定信念。如果從年齡來看,他和那一代人的青春,始於“文革”,終於改革。但從理想信念方面來看,那一代人的青春之火,正延續於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嶄新階段。正是青年時代的苦難,砥礪出一生致力於實現的藍圖,待到藍圖實現時,方能“遂了平生意”。
  大學畢業
  首份秘書工作工資每月52元
  大學畢業後,習近平被分配到國務院辦公廳,擔任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政治局委員兼中央軍委常委、秘書長耿飈的秘書。據耿飈1985年之後的秘書孔祥琇回憶,習近平報到的時候是3月下旬,那時“耿飈還在西山的指揮部,當時(中國)還在進行(對越)自衛反擊作戰”。根據習近平的本科學歷,辦完入伍手續後,他被定為副連級,工資是每月52元。那時,耿飈有3名秘書,習近平最年輕。由於沒有自己的房子,父母的房子又遠在交道口,習近平不常回家,住在單位提供的宿舍里。“沒有休息日,隨叫隨到,半夜三更也一樣。首長的事情完了他們還沒完,還要整理文件、接電話什麼的。做重要職位的秘書都特別辛苦,必須盯在那裡,找不到人不行。”耿飈的小女兒耿焱說。
  機要秘書要有一個好腦子,耿飈就曾要求習近平記下幾百個電話號碼。很多事情,耿飈不允許習近平當場用筆做記錄。“他有時候也會‘作弊’,”孔祥琇說,“一些事情如果實在無法記下來,他會聽完了趕緊回到自己的辦公室,寫在紙條上,悄悄塞進兜里。”
  耿焱說:“父親覺得近平是一個非常踏實的小伙子,用心學習。”耿飈喜歡下圍棋,並要求秘書們儘快學會圍棋,認為這樣能夠訓練大局觀。聶衛平回憶,習近平很早就“學會了圍棋規則”。
  “(當秘書)這段經歷對他來說應該很重要,他可以參加很多中央的會議。有些會議、文件,中央怎麼處理他應該都很清楚。如果他一輩子都是在地方,一下子進中央,那真的是劉姥姥進大觀園。但他不會,因為他很熟悉了,這是他的優勢。”耿焱說。
  2000年耿飈去世,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和耿飈的小兒子耿志遠一起撿起耿飈的骨灰,裝入骨灰盒。如今,每逢新年,習近平都會給耿飈的妻子趙蘭香老人送去賀年片,並寫上“身體健康”等祝福語。
  離開中直機關
  從政之路始於正定
  1982年,在北京當了3年秘書的習近平,做出了一個讓很多人難以理解的決定:離開中直機關,到基層鍛煉。
  據習近平回憶,在當時他們那一批人心中,有一種從紅土地、黑土地、黃土地、綠草原上終於回來了的感覺;還有一些人存在著要求“補償”的心理,尋求及時行樂。“我對他們的不解感到悲哀。”習近平接受《中華兒女》雜誌採訪時說,“我們的活動範圍,半徑不過50公里,離不開北京,不願意出去把北京的戶口丟了。我說,我們要出來,當年老一輩出去,是慷慨激昂。我們在‘文革’中上山下鄉,是迫不得已。但在這種不得已裡頭,我們學到、體會到了很多的東西。現在一切都好了,那些禁錮我們的‘左’的東西都解除了,我們更要去奮鬥、努力,好好乾一番事業。”
  習近平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耿飈,耿飈勸他:“想下基層可以到野戰部隊去,不必非要去地方下基層。”習近平最終沒有接受這個建議。
  1982年春天,習近平被組織分配到河北省正定縣任縣委副書記。2005年4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回正定考察時說:“我從政的始發地在正定。”
  當時,習近平乘著一輛綠色吉普車前往正定縣委大院報到。“近平同志來正定工作,沒有迎送之儀。當時縣委安排了一間平房作為他的辦公室兼宿舍。”時任正定縣副縣長的何玉回憶說。
  習近平初到正定,有些人認為,這位高幹子弟無非是下來鍍鍍金、做做樣子,用不了半年,吃不下這份苦,就會捲鋪蓋走人。對此,習近平後來在接受《中國紀檢監察報》採訪時說:“對幹部子弟的評價……幹部子弟將來要成為什麼人,關鍵要靠自己後天的、努力的追求。”習近平就是帶著這樣的心情走馬上任,分管農村經濟、精神文明建設、平反冤假錯案、落實黨的政策,以及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和計劃生育等工作。
  大部分時間都在農村跑
  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
  習近平在正定結識的另外一位名人是大自己13歲的呂玉蘭,1981年9月,時任正定縣委副書記。
  長期以來,由於受“左”的思想干擾,正定只看重糧食生產,忽視了多種經營,經濟並不富裕,是有名的“高產窮縣”。全縣每年上交徵購糧7100萬斤,每畝平均負擔200多斤。為了保徵購,不得不壓縮經濟作物,致使種植結構單一,林、牧、副、漁不能平衡發展,糧食雖然增產了,農民卻不能增收。玉蘭同志瞭解到徵購過重的情況後,就主張縣委如實向上級反映。
  習近平同意呂玉蘭的看法,但當時的縣委書記馮國強、縣長程寶懷不願讓剛主持工作的習近平出面,擔心對他造成不利影響。習近平說:“實事求是向上級反映問題是我黨的優良傳統,你們不用擔心。”他和呂玉蘭一起,多次跑省進京,向上級部門反映正定人民的生活狀況和現實困難。1982年初夏,國務院派出調查組。這一年秋後,決定把正定糧食徵購任務減少約2000萬斤,給正定人民以休養生息的機會。時任正定副縣長王幼輝評價道:“這件事關係到正定縣42萬人的利益,由此可以說明近平工作大膽,有魄力,不唯上,只唯實。”
  當時,“三農”問題成了習近平的重點工作領域。在習近平的推動下,里雙店公社搞起了“大包乾”試點,當年的農業產值就翻了一番,人均收入增加到400多元。1983年1月,正定下發了包乾到戶責任制辦法,在河北省首開先河。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習近平依然勤儉。他的辦公室里,只有一張三屜桌、一個文件櫥、一把椅子、幾個方凳等簡單擺設。兩個條凳支起一塊木板就是他的床,床上鋪著一條滿是補丁的褥子。“近平同志曬褥子,機關幹部都好奇地數,究竟有多少補丁,誰也沒有肯定答案。”時任正定縣副縣長的何玉說。當時縣委辦公室的一位幹事記得,他愛人曾幫習近平拆洗過一次褥子,發現那其實不是補丁,褥子的布料本身就是用舊衣服拼接成的。這位幹事想買一塊布料讓愛人做條新的,習近平拒絕了:“不用了,這褥子挺好的。”
  據正定縣退休老幹部張五普回憶,習近平很少待在縣委機關,一年裡大部分時間都在鄉下跑。習近平把這看成是一種學習,無論是遇到年長的還是年輕的村民,他都誠懇地說:“我是來學習的,希望得到你們的幫助和指教。”他認為,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
  習近平在2000年接受採訪時曾說,“剛出道”時,有一種“躊躇滿志、無往不勝的感覺”。後來在浙江任職時,他更堅持“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地市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鎮,當省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縣市區”。這是一句至今在全國廣為流傳的名言。
  到各地“三顧茅廬”
  扯開嗓門喊人才
  1983年7月,30歲的習近平出任正定縣委書記。他發現,正定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值得開發。1983年末,央視要拍電視劇《紅樓夢》,原計劃投資49萬元在正定搭建“榮國府”臨時外景地,拍完了事。習近平提議,把“榮國府”建成永久建築,既可以增加畫面真實感,又能為正定增添新的景觀。然而,建設實景“榮國府”需要投資300多萬元,正定的許多領導對此心存疑慮。習近平、程寶懷等人只好耐心說服,希望大家用發展的眼光看旅游、長遠的眼光看發展,同時他們不得不到處“要錢”。
  經過多方籌措,1986年8月,“榮國府”終於建成。1987年,隨著電視劇《紅樓夢》的播出,正定的知名度大大提高,當年就有130萬人次前來參觀游覽,門票收入達221萬元,旅游收入達1761萬元,很快就收回了投資。
  留住本地人才還遠遠不夠,習近平希望吸引全國的人才來正定發展。據《正定縣大事記(1949—1983)》記載,在1983年4月召開的一次主題為“放開政策、振興經濟”的幹部會議上,習近平強調人才的重要性,要求認真落實縣委“招賢”的9條措施:搞成項目可按比例分成;用人不問出身,只要有技術專長一律接收;一時辦不齊手續可先來後辦;允許研究項目失敗,不追究責任;建人才樓、招賢館;來去自由,感覺不能發揮專長可以調走,等等。
  習近平還到各地“三顧茅廬”。正定流傳最廣的一個故事就是習近平扯開嗓門喊人才。武寶信是石家莊機床附件廠的工程師,他利用業餘時間研製出“三露”(粉刺露、亮膚露、增白露)等醫用化妝品,暢銷全國,後來還創建了民族日化品牌“大寶”,但當時的廠領導對他有不同看法。武寶信得知正定重視人才,便有到正定工作之意。
  習近平知道後,帶人來到武寶信居住的小區,準備上門當面邀請。因為不清楚武寶信家的具體住址,他們只能一家一家打聽,但到了晚上10點多,還沒找到人。焦急的習近平只好扯開嗓門在小區樓下大聲喊了起來:“武寶信!武寶信!……”武寶信聽到後,趕緊從屋裡跑出來迎接。經過幾個小時的暢談,武寶信當場答應了習近平的邀請,很快攜帶科研項目落戶正定,一年為正定創造了30多萬元的利潤。
  時至今日,身為國家主席、黨的總書記的習近平還在強調: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
  1985年6月,32歲的習近平任廈門市副市長,後任福州市委書記、福建省省長等職,2002年後任浙江省委書記、上海市委書記等職,2007年任中央政治局常委。2007年1月,有記者問習近平,如何給自己在浙江的5年打分。習近平微微一笑,說:“我怎麼可以給自己打分?打高了別人說我驕傲,打低了別人說我自卑。”習近平認為,這個分數應該由老百姓來打,“知政失者在草野”。
  (原標題: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shbzygfmzdk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